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为进一步加强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近日,《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印发,提出进一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据了解,近年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实践日益活跃,各级非遗保护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就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办法、推荐程序、扩展项目名录建设、项目保护单位认定条件和调整程序等内容,还未予以固定和明确,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和保护传承理念也未吸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机制中来。为解决这些问题,在2007年工作基础上,《办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负责人表示,《办法》修改工作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对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仍行之有效的条款均予以保留;对工作中的新进展、新方向予以体现和增加,对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细化的内容予以补充和深化。其中,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审方面,《办法》增加了推荐申报条件、评审程序、申报材料、申报程序、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工作纪律等6个方面9条内容。

《办法》加强了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管理。其中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认定条件,《办法》细化实施项目保护计划能力方面的表述,增加需得到项目传承人群认可的条件,并明确不得推荐为项目保护单位的情况,即只从事该项目销售、传播、资料收集和整理研究的单位或机构,不可以申请成为保护单位。

同时,为进一步完善保护措施,《办法》新增鼓励和支持合理利用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鼓励和支持科学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转化和应用、鼓励市级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与相关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等三方面内容。(记者 王笑梅)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