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时代风采,讲好新时代的中国非遗故事,探讨新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利用和创新路径,2020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大会在安徽黄山市召开。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潘震宙,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首映,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臧世凯,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李季,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长乔申乾,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罗扬,中宣部新闻局原副局长张文祥,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主任张巨龙,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宝华,清华大学出版社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勇,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朱小健,黄山市等领导,非遗专家和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200余人出席了论坛大会。

  2020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大会,由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非遗研究会主办,黄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徽文化产业园承办,黄山小罐茶业有限公司、北京钟山紫晶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大会围绕“新时代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的主题,就非遗手工艺的活态传承、非遗文化与工匠精神、非遗大数据与多样化的传播载体、非遗文化与特色小镇共融共生、非遗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等课题展开了八场研讨。

  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朱小健介绍,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使命,以保护、研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以“宣传、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打造了以“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为品牌的系列非遗文化盛宴。

  与会代表认为,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到2035年中国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令人振奋。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让非遗有看点、有视点、有亮点,“非遗+旅游+科技”既是时代新课题,也是发展新潮流。非遗文创,可在保留其外在文化符号和内在文化底蕴的前提下,解码“非遗”本身的时代基因,创造属于当下的具有非遗特色的产品。通过互联网,可使“非遗”和亿万用户的生活互联互通,进社会、进校园、进家庭,通过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可打造集“产学研售秀”于一体的非遗新经济链条,持续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在传播方面,短视频平台对非遗衍生品的开发与传播,用新媒体抖音等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平台,无疑将全方位助力非遗推广,培养挖掘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发掘非遗的文化底蕴和市场潜在价值。这些观点,都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视角。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传播中的“话语网络”等论题,都为“非遗”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开拓了新空间。与会代表对搭建全民参与的非遗艺术品市场平台、当代非遗电商新趋势,特别是小罐茶等传承非遗技艺的成功案例予以关注。一些非遗传承人成功复活失传的古工艺,采用新技术与新材料,与国际大品牌嫁接的实践探索,也引起了与会者的浓浓兴趣。

  论坛大会上,组织了非遗传承人法律援助中心、中国非遗文创研究基地落地黄山、清华大学《中国非遗大全》出版工程暨编委会成立仪式,举行了中国非遗研究保护中心广东金花茶手工技艺研究基地、江西省绿色集团庐山云雾茶研究基地、江西省绿色集团茧丝绸手工技艺研究基地、景德镇青白瓷雕刻技艺研究基地、江苏费氏食品传承技艺研究基地授牌仪式,举办了国家非遗传承人落地黄山徽艺小镇,以及江西省民营企业家协会、黄山小罐茶叶有限公司与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同时,非遗中心给百名非遗研究员颁发了证书。

  与会嘉宾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徽艺小镇。作为国家级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黄山市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大类240余项,拥有国家、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47人,门类丰富,人才密集。徽艺小镇总规划面积约4821亩,启动区1569亩,由非遗核心区和非遗产业园、非遗博览园、非遗研学园“一核三园”组成,作为徽艺小镇的核心,非遗文化体验区秉承了“大师+大园林”设计理念,融传统技艺与自然美景于一体。小镇以徽派元素建筑为主格调,前店后坊,将非遗展示、互动、体验与研学传承等业态根植其中,每个组团、每幢建筑自成特色,外面是绝品,里面有绝活,在此可以零距离体验非遗艺术品精湛的技艺和诞生过程。现已吸引徽墨、歙砚、木雕、砖雕等100名非遗传承人意向入驻。徽艺小镇以4A级旅游景区为标准,精心打造非遗文旅街区、小镇客厅、非遗交易展示中心、非遗传习基地等一条龙服务体系。与会者认为,从黄山市的徽艺小镇来看,非遗特色小镇作为原真原生态的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地和聚集地,既可以成为一个产业空间,也可以成为一个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生活空间,更可以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文旅空间。

  潘震宙对2020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大会进行了充分肯定和总结,倡导全社会为非遗传承助力,指出让非遗活下去,智慧和行动力均不可或缺;白庚胜认为不能让民间文艺成绝响,非遗的传播是生命的传播,永远进行永远活着不会闭幕,传承离不开当下的生活、生产,并与心灵与民俗同在,不断产生新的文化遗产;张巨龙、张文祥、清华大学出版社书记李勇均提出要加大非遗的宣传力度,通过学术研究、信息化、数字化方式,实现对非遗的记录、保存和传播;谢宝华认为非遗不是文物,而是创造,要促进非遗在不失其本的基础上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安徽省非遗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樊嘉禄认为非遗传承首先要学好中国历史文化素养,克服创新中的浮躁;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罗扬提出非遗传承不仅要有滋有味,更要原汁原味,要全面深刻地把握传承人应有的价值和维度。论坛大会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大会主题歌《非遗之光》中闭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