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近年来,甘肃平凉市各级文化部门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从历史文化、特色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中寻觅、挖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华亭曲子戏、泾川西王母信俗、庄浪高抬);省级保护项目29项(“春官说诗”“崆峒武术”“平凉剪纸”“崆峒笑谈”“灵台灯盏头戏”“崇信点灯背猴”“华亭打乐架”“庄浪马尾编荷包”“静宁烧鸡制作技艺”等);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多个大类170多项。康和等41人被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了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凉市先后成立了华亭曲子戏、崆峒笑谈、灵台灯盏头戏、崆峒派武术、皇甫谧针灸术、庄浪高抬、平凉纸织画等保护传承基地,推动了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发展。同时,拍摄了10集大型非遗纪录片《一脉心香》,微电影10余部,编辑出版了《平凉民间文化瑰宝》《平凉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萃》《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平凉小曲子戏剧种志》《华亭曲子戏》《庄浪南湖眉户》《灵台灯盏头》《崆峒笑谈戏本》《崇信民歌》等“非遗”史料20余部三万多册。  迄今为止,平凉多次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国内外“非遗”展演活动,有力地宣传展示了平凉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硕的“非遗”保护成果,提高了全民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认识水平,增强了全民“非遗”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文化遗产保护提到保持民族文化传承,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安排。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甘肃省也制定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敦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便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平凉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泾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使得民族民间文化积淀深厚,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平凉市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是平凉人民情感寄托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加强平凉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对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先进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名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平凉的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流行文化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已经刻不容缓。

  平凉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文化底蕴浓厚,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1981年在大秦乡沙原村发现的古象化石,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鉴定为古象的新科,定名为“平凉古菱齿象化石”,属世界性标本。在安国乡东沟遗址出土的陶器属寺洼文化类型,被考古界命名为“寺洼文化安国式”,系我国氐羌族的原始文学。市境内流传于民间的口述文学、传统的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社火、木偶、皮影、剪纸、编织、雕刻等非物质文化更是异彩纷呈,丰富和活跃着群众的文化生活。

  平凉市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起步较早,上世纪80年代,文化部门组织工作人员编写了《崆峒山与泾河水》《平凉民歌集》《平凉戏曲志》等,并先后开展了春官赛诗会、民间社火调演、展演等活动。组织了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工艺大师等评选活动,使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保护。2005年,根据省、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工作要求,组织专业人员深入乡镇村社,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共有华亭曲子戏、泾川西王母信俗、庄浪高抬等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崆峒武术、山梁走、静宁阿阳民歌、灵台灯盏头剧、点灯背猴、崆峒笑谈、平凉剪纸、平凉纸织画、皇甫谧针灸术、李天套中医正骨疗法、安口砂器制造技艺、静宁烧鸡制造技艺等29个项目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另外,170多个传统手工编织、雕刻、烹饪技艺、音乐、曲艺、戏剧和中医药等列入市级非遗项目。40多位民间艺人被列为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虽然平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一种与广大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重要意义的活态文化,非遗的传承不能离开传承人而独立存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必须有必要的专用设备、资金和一定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由于经费困难和专业人员缺乏,平凉市的保护工作管理机构尚不健全,缺乏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薄弱,缺少必要的保护经费和设备。同时,面临失传的口头文化抢救工作十分紧迫。虽然语言口头文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抢救和保存,但是口头艺术、民间戏剧、民间传说故事等,随着它们的生存土壤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变迁而日渐式微,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目前独一无二了,有些已到高危年龄,将面临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威胁,形、声并举的主体保护工作已时不我待。

  民间文化作为空间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造形文化,平凉市类型众多,艺术精良,分布广泛。如比较突出的民间剪纸、民间雕塑、民间编织等,虽然有一批丰富的历史遗存,但保护状况令人担忧,传承更为困难,研究仍处于自发状态,许多珍稀的民间技艺将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

  非遗产业潜质优厚,实质性推进力度不大。全域旅游时代,挖掘、保护、弘扬非遗文化,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这不仅是对它本身的保护传承,而且也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平凉市非遗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譬如以崆峒山为依托的崆峒文化公园,在国内具有独特的古迹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它的文化内涵和活动空间的潜力还远没有体现出来。文旅融合,先要加速推进人文发掘和产业发展,并以此为重点拓宽丰富多彩的产业链,从而留住游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是城市文化的源头根基,是城市的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的重要表征,保护和珍爱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对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全市人民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的重要精神支撑。因此,各级文化部门要进一步创新工作体制,形成工作合力,集中一切人才资源优势和积极因素,保护好平凉的非遗文化瑰宝,使之发扬光大,这也是每一个平凉人的责任和义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凉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