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今年82岁的王理亮,隔段时间就会叫上老友,一起到湖南邵阳新邵县的石马江边,排练石马江号子新曲。“传呀千秋啰,嗨呀嘿呀嗦!咚咯啷,啷咯咚……”他清清嗓子,便能轻松吼出号子,老友们随声应和,顿时山回谷应,嘹亮震撼。

借鉴了梅山歌谣元素的石马江号子,是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与生产劳动密不可分的山歌型号子。以前他们撬石块、凿石头时必喊号子,这样才更有劲。机械石刻出现后,手工石刻渐淘汰,石工们干活时必喊的石马江号子也越来越派不上用场。

石马江号子最早形成于元末明初,有着700多年历史,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本就知晓度不是很高的传统民歌,在当今时代更难觅“知音”。

新邵县小塘镇、新田铺镇一带是有名的石工之乡,这里曾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石工外出承包桥梁、堤坝等石工建筑工程,雕刻技艺高超。石马江号子就是当地石工们在劳动中创造的。王理亮19岁做石匠接触石马江号子后,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

“打石头是个技术活,要求大家同心、齐力。号子一唱起来,人顿时就有劲了。它还能减轻劳动强度,通过统一工友们的工作节奏提高安全性。”随着石匠技艺见长,王理亮学的号子也越来越多,“很多号子的调子相似,可以填不同的词”。

石马江号子在不断演变过程中,形成了长号、短号、急号三类,长号用于拉石头,短号用于撬石头,急号用于抬石头上坡过坳。号子又有石工号子和渔工号子之分,前者以高亢粗犷的声腔为主,后者则以抒情柔美的声腔为主。

“尽管石匠们一代代口传心授,将高亢粗犷的石马江号子延续下来,但机械刻石出现后,唱号子的人越来越少。”王理亮虽已高龄,仍坚持创作新的号子,他一生收集、创作了多首石马江号子的故事与唱词,将其编成《顺水桥家》等节目,在多地参加演出。他还收了200多名徒弟,现在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马江号子唯一的传承人。

“日常生活中几乎用不到号子,也很少有年轻人主动想学号子。”王理亮的同龄人、小塘镇金塘湾村村民李贤贵也自小就会号子。他说:“目前新邵县会号子的多是中老年人。虽然号子后来也演变成宣传伦理道德、歌颂爱情等的音乐形式,受众范围仍较小。”

王理亮认为,石马江号子“喊起来”是一种很好的特色文化资源,关键是要有年轻人“接棒”传承发展。他建议,可以编几曲石马江号子并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同时在课间操播放,让年轻一代逐渐接触、爱上号子,甚至可以将号子编成街舞舞曲让年轻人传唱,通过多种途径让近乎绝唱的石马江号子“活”起来。

王理亮说,期待通过多方努力让石马江号子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样它“活下去”的可能性就更大。(王昊昊 关紫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