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4
30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冯骥才: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期:2022-01-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是什么使我们对年的记忆这么深?是文化。”1月24日下午,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通过天津大学“空中讲堂”的直播,以《用美好的年文化过好年》为主题,带来一场充满年意的讲座。

在冯骥才看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被人们深刻认识,唯此才能产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他饶有兴致地历数从小年到除夕,人们扫房子、贴窗花、炖豆腐等“忙年”的事项,被各地的人们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大年一天天逼近,年的气氛一天天浓郁起来。实际上,从“腊八”那天喝上一口热乎粥开始,人们就已经逐渐进入过年的节奏。

冯骥才指出,年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人们按照大自然万物生命的四季轮回安排生产,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生活也随着四季的节律和生产的规律,日复一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但人们还要在平淡的日常里创造一些“高潮”——那就是节日。比如每个季节都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历代诗人写过无数诗句,吟咏这些节日,从中能感受节日里充满人们对大自然的敏感和情怀。

“在这些节日里,年又有特别的意义”,冯骥才说,“四季周而复始,一年轮回往复,年是前一个轮回的结束,又是新一个轮回的开始。站在这个大自然生命的节点上,对着眼前大把空白的日子,人们充满了希望、梦想、期待,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心理——年心理。”

人们有哪些年心理?冯骥才认为,主要是“祈福”和“辟邪”。“福”是一切生活中好的事情与机会,“邪”是一切生活中不好的事情和意外。过年就要在新旧轮回的节点上,送走过去,把“邪”挡住,面对未来,把“福”迎来。这种年心理,大到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小到身体康宁、家庭和美,在过年的时候一股脑地出现了。它是分外强烈的、理想的、热情的。它用什么来表达?用文化。这个文化表达就是过年的民俗。

谈到民俗,冯骥才解释:“民俗是一个地域及民族共同认同、代代相传的文化方式。从远古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一整套规模庞大、意蕴深切、形式灿烂密集而又完整的风俗事项。”

过去中国人过年是从腊八一直过到正月十五,前后四十天左右。冯骥才指出,这漫长的过年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大年三十,就是除夕,而除夕的核心就是“年夜饭”;除夕之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是个神奇的时刻,此时家庭产生出巨大的磁力,把一家老小凝聚在一起,儿女向父母尽孝,道德和情感又一次得到加强。“回家过年”成了最具乡土情怀和人间情意的一句话。

“万一你这时身在异乡,回不去家,除夕夜必定要给父母打个电话拜年,此时你说话的声音都跟平常不一样,那是民族文化的DNA在你身上发作了。”冯骥才说,由于人们对年的情怀和期许太深,对来年生活的期望太切,为了满足年心理,大量应时的物品全冒了出来,比如春联、福字、年糕、剪纸、年画、花灯、给老人戴的绒花、给孩子的压岁钱等等。

冯骥才特别提到年画,他曾牵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年画的普查,发现大大小小40个产地,收集到年画数据库里一万多种年画,“恐怕还不到民间年画的百分之一。人们用无数的年画来安慰自己的心灵。”

再如春联,冯骥才提到敦煌藏经洞里曾发现一幅唐代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从那时至今1000多年来出现了不知多少名联佳句。围绕着年产生了无数的创造,而这些创造都来自人们对生活的情感。

“我们中国人太会生活了,把一个自然的日子变成文化的日子,使故乡、故土、故人都升温了。人们用红色表现热烈喜庆,要吃好吃的,要穿新衣服,要用吉祥话语相互祝福,所有人都笑容满面,平常生活里的向往,都在这一天实现。”冯先生不由得感叹:“年是一个放大的日子,在年的日子里,现实被理想化,理想又被现实化。年真是中国人一个伟大的创造!”(记者 张道正)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