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2022年3月22日,甘肃省文旅厅与腾讯云联合建设的“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上线,首批次共630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档案数据成功“上云”。这是西北地区首个以数字化方式记录、保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平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以及推动相关成果转换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现在,在“甘肃非遗”门户网站(gansuich.cn)、微信小程序“陇原非遗”以及“一部手机游甘肃”APP均可找到平台入口,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询甘肃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

  “葡萄美酒夜光杯”,位于丝绸之路之上的广袤西北地区是多样文化的聚集地,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些人类共同的财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过去受限于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甘肃省“非遗”项目尚无统一的数据规范及信息化应用系统,存储方式以电脑硬盘、移动硬盘、DVD、CD光盘等为主,并由各市州、县区“非遗”项目管理员人工管理,因而在“非遗”的管理上,数据存储分散、数据提取难度大、数据价值难挖掘的痛点十分明显,相关管理部门很难清楚地掌握“非遗”项目信息并有效地管理,对“非遗”数据做高效分析也亟待提升,大量的数据价值尚待挖掘。

  经过甘肃文旅厅和腾讯云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分散在甘肃省各地的“非遗”数据正被汇聚到统一的平台上,并按照特别编制的数据标准进行高效整理和呈现,为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平台上,只需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即可获取“非遗”项目相关内容,包括知识图谱、传承人信息以及作为文件记录的图片、音频和视频,作为平台亮点之一的“非遗地图”通过互动效果,分门类地呈现甘肃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统计数据。

  接下来,随着平台数据录入工作深入展开,甘肃全省各级10个门类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将分期分批全部上云,包括:3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8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86项市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96项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68名国家级、61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452名市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299名县区级传承人相关档案资料(包括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的上线,是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在文化保护领域的一个新尝试。未来,双方还将基于甘肃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借助腾讯云的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推动“非遗”与新旅游方式的深度融合,共同探索全域智慧旅游的新方向,助力甘肃的文化旅游强省建设。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