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春色妍,日融和,暖气喧,景物飘飘美霄新……”一曲优美深情的《四大景》回荡在泉港区第二中学的教室里。

泉州北管,是广泛流传于泉港区的一种汉族民间丝竹音乐,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音乐学家王耀华说:“泉州北管恰如一块调色板,把各种颜色掺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十多年的探索中,泉港二中设立了北管学生社团,依托于泉港区北管乐团及区北管音乐协会,开展北管社团的系列活动。组织编写、开发适合教学,寓教于乐的相关北管课程,同时通过开展“北管夏令营”活动、组织校园北管队伍与民间北管队伍开展“村校互动”交流演出活动,邀请北管专家学者、代表性传承人等走进校园开展北管推广传承活动。

同样,将北管列入校本课程的泉港区锦绣实验小学,开设了“泉州市闽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编辑启蒙教材,创新运用大、中、小三种课堂形式对学生进行北管教育,被授予“十三五”规划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北管特色实践基地校》荣誉称号。

如今,传承千年的泉州北管被注入无限生命力,真正成为历经风雨而不泯的世代传唱。

泉州北管只是泉港众多非遗中的一项。作为新兴城市的泉港,有着璀璨而数量众多的非遗,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区。截至目前,泉港区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2项,省级非遗5项,市级非遗12项,区(县)级非遗9项,在2022年新增3个省级非遗项目……

非遗要兴盛,传承是根本。

为保证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泉港区将非遗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进网络付诸实践,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时,让非遗在保护中活起来,传下去。

泉港区第三实验小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引入课堂,开设校本课程,并成立该区首个“福船工作坊”兴趣班;泉港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将非遗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开展施厝扁担术、剪纸、泥塑等课程;“福传泉港”海国福创游学联盟成立后,以海丝文化遗产为主线,让市民现场体验茶叶制作、陶瓷制作、泉港美食制作、推盐,感受闽南特色的海丝文化与民俗风情……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非遗的传播普及力度,继续推进‘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邻里中心’等活动,在重要节庆、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传承非遗文化。”泉港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庄丹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