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做毛猴、吹糖人、捏面人、画脸谱……5月29日,第五届京津冀“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行。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以非遗文化体验游园会的形式展开,集中展现了30项京津冀地区的优秀非遗项目。学生们不仅可以与非遗传承人零距离交流,还可以拿起工具动手体验。活动现场,为海淀区20个非遗传承基地校授牌。

自2007年以来,海淀区文旅局联合海淀教委,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校、非遗孵化基地等方式,让“非遗活动进校园、非遗项目进校园、非遗传习在校园”,在非遗保护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领域,探索出“项目多样化、学习常态化、传习系统化、团队特色化”的“海淀模式”,每年惠及师生90万人次,在全市乃至全国形成广泛影响。

“我们联合河北、天津同仁,连续大规模举办京津冀非遗进校园交流会暨海淀区非遗进校园成果汇报展,促进京津冀非遗资源开放共享,有力推动了京津冀公共文化一体化创新发展。”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柳阑介绍说,自2007年首次开展进校园活动举办以来,海淀区“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日益壮大,受到了学校和师生的一致好评。

第五届京津冀“非遗进校园”活动现场,展示了京津冀地区代表性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为学生们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同时,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将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学校基础教育之中。

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静表示,长期以来,海淀区文旅局依托区域教育、科技全国领先的优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深入推动了包含“非遗进校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系列活动,也将海淀非遗保护工作推向了新高度,促进海淀全区文旅产业高质量的新发展。“此次活动不仅加强了京津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进校园工作,更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我们相信,在不断的推广和传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在京津冀地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记者 王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