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5
9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江苏苏州相城黄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力度 提升非遗影响力

日期:2024-04-09  来源:新华网

近年来,江苏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挖掘整合民间非遗技艺资源,大力推进非遗保护与发展工作。日前,黄埭镇吴门德仁轩的海棠糕、梅花糕制作技艺与传统布艺制作技艺入选相城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林玉获评“相城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海棠糕和梅花糕是江南地区著名的风味特色小吃,海棠糕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后逐渐成为江南传统糕类小吃之一。梅花糕源于明朝,发展到清朝时就成为江南地区最著名的传统特色糕类小吃。相城区第十批非遗项目吴门德仁轩的海棠糕与梅花糕制作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第三代传承人吴德仁曾在黄埭镇东桥菜市场门口售卖糕饼,后在多方帮助下,在冯梦龙村设固定摊位。

传统布艺制作技艺是集民间剪纸、刺绣、造型、手工缝制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传统布艺制作技艺项目申报者朱君是相城区东桥中学的一名美术老师,也是学校“针头线脑”手工社团指导老师。朱君把美术课堂和手工课堂进行完美融合,将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传递到年轻一代中去。曾多次受邀参加苏州市美术馆、苏州市旅游中心的手工公益课程教学活动,开发的布艺手作汉服项目、生肖项目、定胜糕香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黄埭镇是著名的“草席之乡”,草席生产历史悠久,相传早在宋代就已作为贡品。草席有脐席、隐稍、双草、油朴、纱筋席等十多个品种,20世纪70至80年代初,黄埭镇东桥地区的草席编织日产超过4000条,年产量占全县的70-80%。2011年,织席制作技艺被列入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初,相城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林玉随其父亲王才宝学习织席工艺,距今已有40多年织席的经验。后在政府的支持下,王林玉开办东桥草席制作加工厂。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传承纽带,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推手。据了解,目前,黄埭镇拥有市级非遗黄埭西瓜子炒制技艺;道教音乐,织席制作技艺,冯梦龙传说故事,海棠糕、梅花糕制作技艺和传统布艺制作技艺5项区级非遗;以及金福坤、陶钢、张菊英和王林玉4位区级非遗传承人。接下来,黄埭镇将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力度,常态化组织开展非遗展览、手作体验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提升黄埭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吴灵溪、骆晓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