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5月24日,由江苏省文化馆·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主办的“水韵江苏 精彩非遗”之非遗进校园文化传承游艺活动在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拉开帷幕。南京剪纸、徐州香包、苏绣、戏剧脸谱……十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台,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江苏省积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通过打造文化馆、打响特色品牌、发展教育方式、创新经济形态,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非遗文化融入时代、走进现代。

多元活动 让非遗文化“走”进生活

近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汇报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支持保障,不断凝聚各方工作合力,共同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江苏省在探索非遗传承的“江苏路径”上守正创新,坚持“保护好”、“传承好”、合理“利用好”非遗资源,全省各地高校也纷纷开办非遗进校园活动。

5月22日,无锡市精微绣非遗项目体验活动在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体验活动中,回族、瑶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学生代表和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留学生在赵红育老师的现场指导下亲手体验了上绷、勾稿、配线和劈丝的刺绣技艺,制作了以端午为主题的手工刺绣香包。

活动将传统刺绣技艺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端午文化相结合,沉浸式体验活动深深吸引了在场的各民族学生,走近非遗大师、触摸传统文化。

除了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文化传承更需要目光向外,让江苏非遗闪耀各地。5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的“非遗传承,创新发展”板块引人瞩目。“明月万年无前身,照见古今独醒人……”来自盐城市建湖县淮剧团的青年演员王威、谭玉冰,一位挥舞水袖,一位身着中山装,对唱国风歌曲《伯虎说》,成为“流量担当”,引来许多观众欣赏记录。他们说,观众的热烈反响,给了他们更多动力,将继续做好传承,让传统戏曲发扬光大。

数字赋能 让非遗文化“活”下去

江苏现有非遗资源项目2.9万多个,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传承这些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江苏省交出了亮眼答卷。

“数字+”的飞速发展,为破解非遗的传播与传承难题提供了精兵利器。近年来,江苏广电总台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深度挖掘、创新传播非遗传承人项目,先后开办了《传承人》《非遗有新人》《新生万物》等专栏节目,打造了一支熟悉非遗、会讲故事、能打硬仗的专业团队,累积了上万分钟的视频资料,为承担江苏非遗保护传承记录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江苏省广电集团进一步打造沉浸式文化探索节目《启航!大运河》,通过AI、AR等前沿技术,将静态的运河意象转化为可游可赏的活态景观。

除了纪录片的形式,其他多样化的技术也在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南京综合服务云平台实现一站式云游南京各大博物馆;苏州馆的苏大维格科技集团的数字透花窗等纳米光学技术产品以及苏州次源科技的虚拟交互设备等,充分展现智能科技如何助力文化产业转型。

非遗传播与数字技术的结合越来越成熟,数字技术不但扩大了非遗的社会能见度,转化出更具大众性的内容,也带动了相关文创产业的发展。

文旅融合 让非遗在景区“潮”起来

2023年以来,江苏全力推动文旅消费回升向好,出台“江苏文旅15条”,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景区。让游客们或看、或购买、或体验,为其千篇一律的旅途带来“不一样的风景”。

近日,苏州云联智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云游苏州”App。从App里可以看到文化风俗、非遗手工作品和下单的商品,功能一应俱全,展示了“非遗+数字”的潜力和商机。截至5月22日,苏州市姑苏区共有9大类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和省、市、区各级非遗代表作名录。为了加强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姑苏区在“惠姑苏”App中专门设置了“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创”等栏目。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扬州东关街冬荣园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欣赏着扬州清曲。街区打造了冬荣园茶社、淮扬美食书场、皮五书场等特色小剧场集群,定期上演扬剧、清曲、评话等传统非遗曲艺。

“旅游早已不再局限于简单观光,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非遗项目进景区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扬州市名城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永宾说,“五一”假期,东关街在东门街遗址广场举办了“月下东关”非遗文创市集,既有扬州刺绣、剪纸、葫芦刻画等非遗产品,也有各种非遗节目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与这场文化盛宴。假期街区共接待游客37.6万人次,非遗剧场演出近70场,观看量超3000人次。

江苏非遗传承创新,要面向未来。为此非遗要寻找和时代需要、科技创新、大众审美、日常生活等相结合之处。下一步,江苏将继续努力,在“非遗+数字”“非遗+文创”“非遗+教育”“非遗+研学”等多样性文化创意空间中探索经验,做大做强。(王新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