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佤族木鼓舞、布朗族蜂桶鼓舞、傣族手工造纸技艺、“阿数瑟”、滇红茶传统制作技艺、佤族鸡枞陀螺……临沧独特的民族文化孕育了瑰丽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是一道桥,连接古今,架通内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非遗了解临沧的民族文化,品味它们背后历史沉淀与传统文化的基因,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

活态传承——焕发持久“生命力”

走进镇康县忙丙乡回掌村完全小学校园,这里一片欢声笑语,孩子们身着节日盛装,欢快地吹着芦笙、弹着三弦,排演着“阿数瑟”主题舞蹈节目。

“阿数瑟”打歌在镇康县具有悠久历史,是老少皆宜的娱乐、健身活动。2021年,“阿数瑟”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镇康县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学校邀请了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互动,手把手传授非遗技艺,让孩子们化身为“小小非遗继承人”。

将非遗带入校园、社区、景区、酒店和民宿,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非遗魅力;加强非遗数字化建设管理,开展非遗信息采集工作,丰富非遗资源数据库……近年来,临沧市积极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走出“深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五一”假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的贵州“村超”赛场上,凤庆县非遗宣传队与中山大学凤庆滇红茶队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他们吹响悠扬的芦笙,翩翩起舞,展示了凤庆苗族芦笙传统舞蹈《箐鸡摆尾》,同时,还为现场观众奉上了滇红茶饮品,全方位展示凤庆滇红茶、苗族芦笙舞两个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日前,在昆明市举办的临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果主题展示活动吸引了众多昆明市民前来观展。活动集中展示了临沧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2大类别的18个非遗项目。

如今,通过开展非遗知识讲座、非遗项目展示、传统歌舞乐展演等多种活动形式,越来越多的临沧非遗项目走出“深闺”,走向大众,展示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临沧非遗的魅力。

创新发展——释放魅力“火起来”

生产性保护是非遗保护的一种方式。近年来,临沧市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产业中,通过“非遗+”推动生产性保护,为非遗项目带来更多关注和支持的同时,也为相关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山竹编制作技艺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按照“公司+基地+传承人+农户”的模式,通过引进竹编企业合作投资中山竹艺馆,聘请四川省竹编非遗传承人常驻中山村进行技艺培训,竹编手艺人从原来的200人发展到现在的458人。现如今,中山竹编的产品不仅有竹编灯笼、竹编花瓶等生活器具,还推出了竹编手提包、竹编文具、竹编平面画等创新产品,非遗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

临沧市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也得到了更多认可和关注。滇红茶传统制作技艺、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碗窑土陶制作技艺等4个非遗网店参加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联合举办的“非遗购物节”;临沧市推出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被列入云南省“滇西南·神奇风情之旅”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近年来,临沧市通过“非遗+旅游”“非遗+工坊”“非遗+文创”“非遗+数字媒体”等形式,让非遗不断“火起来”。

目前,临沧市成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9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5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33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是历史的瑰宝,是文化的精髓,是生活的诗意。它们在岁月中流转,历久弥新,熠熠生辉。让我们珍视这份遗产,共同传承,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美好的生活添彩。(吴成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