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福建泉州是首个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项非遗代表作名录(名册)项目的城市,拥有各级非遗项目720多项。泉州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立法先行护航非遗传承。先后制定《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构筑起具有泉州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体系。推动政府出台《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定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提升依法保护非遗工作水平。

有效监督呵护传统文化。综合运用听取专项报告、专题询问、调研等形式打好监督“组合拳”。走访非遗传承人,听取意见建议,推动政府在全面保护、人才培育、资金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开展提升烟火气、推动古城旅游高质量发展调研,推动非遗留在古城、融入当下;深入世遗点、文保机构、文化企业,引导各类文化空间与非遗项目深度融合,2024年,累计开展500多场非遗研学活动,暑假期间吸引国内外200多所高校5万多名学生来泉研学实践、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关切推动建议办理。近年来12位人大代表提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建议,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非遗传承人用好“微信+民情专报”平台,推动建议办理取得实效。在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泉州非遗旅游热潮涌动,非遗产业成为惠安、德化、安溪、永春等地的支柱产业,多项非遗产品销售额再创新高。

2024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组到福建检查时,肯定泉州市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做法和成效。(王虎文、林秉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