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妆品行业侵犯知识产权制售伪劣商品调研分析研讨会在京召开
日期:2021-08-13 来源:中国化妆品观察
2021年8月10日,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中国化妆品行业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调研与分析”课题筹备交流会在京召开。
在我国化妆品行业领域中,随着消费的日益增长,化妆品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化妆品制售假货问题愈发严峻,随着电商的不断发展,假冒产品阵地逐渐转向互联网,化妆品则是重灾区。此前由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等机构首次发布的《中国化妆品安全指数报告》数据显示,根据100多个著名化妆品商公布的供应在中国互联网销售的总数量与实际销售数量相比,网络销售的化妆品有两成为假冒产品。假货因质量问题影响消费者健康,与此同时也影响了正规品牌的发展,这其中的“假”包括了仿冒正规品牌商标、品名、包装以及制售、灌装、走私非法劣质化妆品产品等行为。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化市场监管领域重大问题研究。同时也为净化中国化妆品生产经营,建立良好的化妆品市场氛围,维护消费者基本权益。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国化妆品》杂志社有限公司开展“中国化妆品行业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调研与分析”课题。
课题组组长《中国化妆品》杂志社社长佘再玲、总策划秦春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化妆品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苏宁、高级工程师陈云霞,中国市场监管报副总编潘传龙,北京日化协会秘书长赵华,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法学院副院长董彪,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告研究院副院长张翔,中国消费者报主任记者庞建新,路威酩轩法规事务经理张文霞以及部分知名企业、机构代表出席了此次筹备交流会。本次会议由课题组执行组长《中国化妆品》杂志社执行社长程伟主持,中国食药促进会区块链专委会作为课题项目支持单位为本次会议提供了场地。
该课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平台入驻化妆品电商管理情况及销量较大的化妆品企业的产品伪劣情况,重点关注是否存在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化妆品情况以及平台应对措施,项目结合我国现阶段现实国情,研究如何指导和督促互联网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完善长效治理机制,为政府研究编制电商平台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管理标准,建立健全治理电子商务平台侵权盗版制度提供参考。
课题项目将针对化妆品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网络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调研重点区域包含北京、上海、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区,并结合调研情况,最终形成《中国化妆品行业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调研与分析》报告。
在会上,课题组专家及成员就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积极探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化妆品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苏宁及高级工程师陈云霞从项目立项调研范围、调研数据、线上取证以及抽样检测方面提出了详细建议和意见,并分享了以往的项目经验,为调研带来了更加细致的指导方向。
北京日化协会秘书长赵华认为,在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项目调研周期应更加紧凑有效进行。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调研方式及难度不同,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前期准备。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董彪则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方面提出,鉴于当前社会发展情况,知识产权调研应区别传统化妆品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与新型化妆品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两方面,他认为调研结果应有利于在化妆品知识产权保护中建立备案制、追溯制、处罚制度,相关内容需清晰化,具备可执行性。
《中国化妆品》杂志社总策划秦春雨认为当前调研项目应分四步走:明确调研目的、选择调研区域、确定调研目标、高质高效完成调研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告研究院副院长张翔指出有关知识产权、化妆品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研究不要做重复内容。有关调查表单的设计需要具备全面性、客观性、准确性、深刻性的特点制定。
《中国化妆品》杂志社社长佘再玲在会议总结性发言中指出,上级领导单位对此次调研工作十分重视,并寄予厚望。《中国化妆品行业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调研与分析课题》项目将围绕“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工作理念,聚焦建立健全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高标准市场体系相匹配、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提出我国化妆品市场监管改革发展的重大思路和举措建议。重点探查电商及营销者关于售卖假冒伪劣化妆品及虚假宣传的行为及应对措施,最终形成高标准、高质量课题研究,注重成果转化及实际操作性。项目将为化妆品行业相关政策体系建设和制定出台重大政策提供理论技术支撑,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