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知识产权,不是谁都可以碰的“无主奶酪”。

  7月15日,“王祖蓝cos葫芦娃被判侵权”和“王祖蓝方深夜回应:与我无关”的消息,齐齐登上了微博热搜。

  起因是,之前,在某综艺节目中,王祖蓝cosplay成葫芦娃造型,表演了“葫芦娃王祖蓝变爷爷魔性表演飙音”节目,还现场播放了《葫芦兄弟》的电影主题曲。2019年7月,版权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起诉被告某卫视及节目制作方。

  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被告方构成侵权,要求立即停止播放“葫芦兄弟”的相关内容,并赔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0万元经济损失及2000元合理支出。该判决引发关注。

  王祖蓝cos的葫芦娃,被很多人视作模仿秀中的“神作”,也因此,此事曝出后,不少人对王祖蓝cos葫芦娃被判侵权表示不理解:“模仿一下都不行?”“照这么说,今后cosplay产业直接可以判死刑了”……

  评判此事,显然不能想当然,而应回归法律框架:从法律层面讲,虽然目前此案正在二审过程中,但有关方面构成侵权违法,已没有多少悬念。

  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一件作品除了享有发表权、署名权等“传统权利”,还包括了表演权、改编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衍生权利”。

  不错,与葫芦娃相关的动漫电影,如《葫芦兄弟》《葫芦兄妹》等,已经诞生多年,但有关作品形象仍在法律保护期限内,如果没有经过版权所有人赋权,对此进行表演、改编、修改,并在网络传播等,都属于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违法行为。

  很多人可能会说模仿行为“仅仅是对葫芦娃形象的创造性使用”,包括制作方也拿这来抗辩,但其实很难立住脚。

  对他人拥有版权的动漫人物形象进行“创造性使用”,并不是从零开始的文艺原创,更何况人物形象的眉眼造型、服装配饰多有“吻合”,足以判定涉案综艺节目与涉案作品构成“实质性相似”,这种未经允许的对他人作品的“小修小补”,根本扔不掉侵犯版权的外衣。

  知识产权,不是谁都可以碰的“无主奶酪”。区区10万元,对于明星、平台等来说不算什么,但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则是对形象和声誉的严重打击,在法院判决中扩大承担民事责任的范围,更有震慑和教育作用。

  当然,基于有关侵权在电视网络传播上的“公共性”,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出马”,依法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罚款等。这样主动干预,责令侵权者付出更昂贵的违法代价,才不会让侵权者“乐此不疲”地屡罚屡犯。

  某种程度上,在广泛影响的加持下,该案也无形中给公众上了一课:并不是冒用盗用人家品牌才算是侵犯知识产权,不告而取的cos再加以商业利用也是。(欧阳晨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