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近年来,检察机关积极强化“四大检察”一体履职,实现刑事打击、行政督促履职、民事责任承担相结合,推动非遗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督促部门履职,加强行政机关以及审判机关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执法司法合力,让贵州省7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获得有效保护。
黔东南州从江煨酒产于是壮族群众用传统工艺酿造的美酒,工艺古老且酒质独特,具有色佳、味甜、汁黏、久存不变质、越久越香等特点,2015年从江煨酒酿造技艺被评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产量2000吨,消耗香禾糯4000吨,带动当地群众就业80余人,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因无商标、无专利等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当地检察机关帮助从江煨酒酿造申请地理标志产品。申请商标,运用检察职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
从江煨酒酿造技艺知识产权保护是贵州检察机关运用检察职能在行政检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缩影。黔东南州雷山县控拜村是雷山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发源地,被称为银匠村,而雷山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也因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近年来,有商家以“控拜非遗手工银饰”为噱头在某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通过拍摄的大量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视频引流粉丝,引流成功后再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进行销售,对“控拜非遗手工银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肆侵权。雷山县拥有苗族芦笙舞、苗族织锦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0余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获得国家非遗文化项目最多的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检察机关的职责所在,雷山县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对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等职能部门立案调查,依法督促涉案商家补缴各项税款及滞纳金22.3万余元,并处以罚款。依法严厉打击侵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这是检察机关发挥公益诉讼检察保护非遗知识产权的生动实践。
在贵州省检察机关运用公益诉讼检察保护非遗知识产权过程中,安顺“亚鲁王”保护堪称典型,2022年8月,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检察院调查查明的《亚鲁王》非遗项目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后,主动向人大代表进行通报,依法向负有保护管理职责的相关行政机关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并将《检察建议书》抄送同级人大和人大代表。《检察建议》发出后受到高度重视,紫云自治县陆续投入52.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亚鲁王》成果研究、传承人补助发放等,组织300余名传承人及徒弟集中开展苗文培训和史诗传授,新增认定45名县级传承人,在7所中小学校增设“苗语特色课程”,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同时积极扶持传承人在当地4A级景区展演,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为传承人创业提供平台。今年1月,为全面推动紫云自治县辖区内的9项非遗文化得到更好保护,人大代表在安顺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建议》,推动行政机关落实《安顺市亚鲁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关于传承人认定和管理的规定,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专家评审、县级传承人考评、认定和管理办法等制度。
在监督中办案,在办案中监督。去年,雷山县法院开庭审理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代表性传承人王先生肖像权侵权纠纷案,黔东南州检察院检察长金亦贱出庭支持起诉,并当庭促成当事人和解,法院也根据检察机关的支持起诉意见书发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令。这一案件是贵州省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方面对非遗进行保护传承的具体行动。最后,非遗传承人得到赔偿,也维护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苗医药的声誉,让社会更加重视非遗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贵州省目前共有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6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9项。贵州省各地检察机关对当地列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发挥检察职能进行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贵州省检察院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全省检察机关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方面发挥检察职能,运用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四大检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提起公益诉讼等法律监督手段,督促涉及部门履职并加强与公安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的沟通协作,形成执法司法合力,让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推动地方特色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贵州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贵州省检察机关将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构筑强有力的检察屏障。(记者 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