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4月26日是第24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质量强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会上发布了《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年度报告(2023)》(下称《报告》)。最高检作为报告起草单位之一,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副主任万勇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报告》从7个方面展现了2023年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的措施与成效。其中,《报告》用详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专节介绍了检察机关2023年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成效。

《报告》指出,最高检制定45项检察举措,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综合履职,加强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30684人,同比上升52%;受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2508件,同比增长1.7倍;办理知识产权公益诉讼案件873件。持续加大对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报告》着重介绍了检察机关在打击侵权假冒方面开展的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专项法律监督行动。如针对涉知识产权恶意诉讼、恶意侵权多发问题,持续组织开展专项监督,促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始终保持打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高压态势,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21208人;持续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专项行动和农资打假工作,起诉危害食用农产品安全犯罪案件570人;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医美专项治理工作,有效推动相关部门对医疗美容行业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监管。

万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了当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要趋势特点和检察机关加强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的思路举措,以及检察机关在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法律监督和公益诉讼方面的亮点工作、办理的典型案件。万勇表示,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深化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犯罪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质效持续提升,公益诉讼稳步推进。下一步,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化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依法惩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提升民事检察监督质效,着力做实行政检察监督,有序拓展知识产权公益诉讼,强化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