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终结跨国侵权,匡扶公平正义”!日前,浙江宁波昆仑矿业有限公司给鄞州法院送来一面锦旗。锦旗的背后,是鄞州法院近期判决的一起特大跨国假冒注册商标案件。据悉,该案是公安部督办的特大跨国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汽车案,也是公安部“昆仑行动”系列案件之一。
据统计,自2014年实施集中管辖以来,鄞州法院共审结知识产权刑事案件63件。其中,2020年1月至11月,鄞州法院共计审结知识产权刑事案件33件,判处知识产权侵权被告人66人,累计犯罪金额1586万余元,系全市审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最多的法院,案件数量超过前六年的总和。
从案件类型来看,该类案件均为商标侵权类犯罪,罪名涉及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销售者成为刑事打击的主要犯罪主体。
鄞州法院审理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29件,占78.38%。销售者作为犯罪链条的终端,其犯罪行为易于被发现,同时从销售终端对犯罪行为进行打击,遏制了假货的市场流通。
二、电商平台售假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
2019年,鄞州法院审理的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假货的刑事犯罪案件2件,2020年上升至25件,占2020年度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67.57%。多为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开关面板、继电器、电磁炉面板、电容器、遥控等电器配件以及服饰,商品金额较小,遭到消费者质疑时也多以退货来平息纠纷,犯罪行为较为隐蔽。2020年以来知识产权刑事打击利剑瞄准网络售假行为,对利用电商平台从事犯罪的不法分子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三、冒用身份经营频发,仍需加大刑事打击力度。
通过电商平台实施售假犯罪的人员经常借用亲戚、朋友的多个身份证开设多家网店,商标权利人通过民事诉讼手段往往只能打击一家售假网店,但通过刑事司法打击,可以一并查处犯罪行为人冒用身份证开设的多家网店,为维护良好的知识产权市场秩序,仍应加强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打击力度。(记者董小芳,通讯员尹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