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自2021年6月16日成立以来,重庆知识产权法庭紧紧围绕“服务重庆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人民群众诉讼”两大目标,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重庆市全域设立9个巡回审判站,通过制度指引、配强队伍、职能延伸、科技赋能等举措,大力推进巡回审判站实质化运行,缓解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管辖”与“诉讼便捷”的矛盾,推动审判职能向基层一线、新兴产业、科创园区等领域延伸,不断增强司法服务保障创新发展的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重庆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贡献智慧力量。
统筹谋划,合理布局站点设置
近年来,重庆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汽车制造等传统产业迭代升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培育和“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建设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大意义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在准确把握知识产权纠纷具有区域密集型特点,案件发生量与当地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呈正向关联态势的基础上,结合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科创产业战略规划,兼顾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先后在西部科学城和璧山、万州、涪陵、黔江、荣昌、永川、长寿、江北等地设立9个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站,形成“聚焦中心、辐射全域”的整体布局。
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派驻的审判团队依托各巡回审判站开展巡回审判、多元解纷、普法宣传以及文书送达等工作,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力量,推动实现成本最小化、效用最大化。同时,根据巡回审判站所处区位特点,明确功能侧重,科学城、永川、璧山等6个巡回审判站主要服务当地科创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万州、涪陵、黔江3个巡回审判站主要服务周边区县特色知识产权保护及便利群众诉讼,既保障主城都市区“做大做强”,又服务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做特做优”,司法助力重庆各区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制度引领,规范站点运行机制
设定科学完备的制度机制是增强工作规范性和执行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减少改革创新盲目性和随意性的关键环节。重庆知识产权法庭以“内部规则+全域规范+协同意见”为基本框架,探索开展一系列机制设计并形成制度,确保巡回审判站在内部管理、全域运行和协同联合等各个层面的工作运行均有章可循。制定《巡回审判站工作章程》,提出便利当事人诉讼和人民法院办案、拓展知识产权保护广度和深度、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健全知识产权异地诉讼服务体系、加强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等职能定位,明确巡回审判站“为什么、是什么”。提请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下发《关于推进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巡回审判站实质化运行的实施意见》,指明巡回审判、资源共享、法治宣传、合作交流、专业服务等工作着力点,发挥“云上共享法庭”“代表委员联络站”平台作用等工作方法,明确巡回审判站“干什么、怎么干”。联合巡回审判站所在法院、高新区管委会、市场监管局等多个部门出台《关于协同保护知识产权,服务保障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等为指引,在加强府院联动,推动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相互协作、有机衔接等方面作出规划部署,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
多措并举,发挥站点运行效能
科学布局和制定规程只是基础,关键在于推动巡回审判站实质化运行。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坚持内部挖潜、外部借力,大力推动巡回审判站固本强基、提质增效,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在巡回审判站设置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窗口,邀请专兼职调解员入驻,对于法律关系简单、标的金额较小的案件,由调解员先行调解。调解成功的,组织双方当事人当场兑现或及时启动司法确认程序;调解不成功的,协助当事人准备起诉材料并完成立案。常态化开展审务进企业、进园区,先后走访西部(重庆)科学城、云谷大数据产业园、永川智能汽车产业经济园区等重庆市重点科创园区,准确掌握司法管辖区域内各类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发放《企业知识产权风险提示》60余份,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有针对性地提示和回应。依托代表委员联络示范点,邀请30余名代表委员参与开展“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西部科学城建设等特色专题联络活动,零距离观摩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相关文章被《最高人民法院简报》刊发。依托巡回审判站,加强与地方公安、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以及市场监管、农业、林业等行政机关的日常联络,联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当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普遍性、趋势性问题,形成解决方案并以会议纪要、会签文件等形式予以确定,切实服务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截至目前,开展联席会议10余次,各巡回审判站已成为当地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力军、优选地。
配强队伍,夯实站点运行根基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巡回审判站实质化运行的根本保障。重庆知识产权法庭从全局着眼,挑选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组成9个审判团队,并根据团队业务专长及不同地区司法需求和受案情况,指派不同团队定点联系指导巡回审判站开展工作。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根据重庆市知识产权“1+1+2”审判体系设定,将重庆两江新区人民法院(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和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纳入巡回审判体系,进一步优化扩大知识产权巡回审判格局。目前,巡回审判站联络指导队伍由23名干警组成,40岁以下青年干警占比90%以上,87%以上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包括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审判业务专家等多位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重庆知识产权审判领域领军人才。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制定《技术调查官管理暂行办法》,聘任首批技术调查官10名,全面构建“专家辅助人+专家陪审+专家咨询+技术调查官”的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多渠道破解专业复杂疑难技术事实认定难题,“编内人员+编外人员”协力推动法庭建设和巡回审判站实质化运行。
科技赋能,提升站点运行质效
智慧法院建设为新时代人民法院高质量发展插上信息化翅膀,以更快的速度、更优的流程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为法官减负、为审判赋能。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和各巡回审判站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共建成3个云上共享法庭,配备智慧庭审系统和远程庭审系统,引入360度高清远程示证平台,投用于最高人民法院直联的“一点一中心”区块链存取证平台,可实现异地远程庭审、高清图像传递、要素式庭审一体推进,为当事人通过互联网参加诉讼提供便利条件。探索创建“知产法庭+巡回审判站+当事人住址”三地协同模式,架设起司法服务园区、企业、当事人的“直通车”。用好“重庆法院车载便民法庭”,集成巡回审判、诉讼服务、法治宣传等多项功能,让司法深入田间、上门服务,为人民群众打造家门口法院。站点设立以来,已开展巡回审判、上门送达、司法调研、法治宣传等40余次,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