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年前的夏天,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在钱塘江畔揭牌成立。

从无到有,意味着每一步都循着公平正义之灯审慎探索,也意味着,从个案裁判到规则制定,每一记法槌敲击的都是互联网司法发展中的有力脉动。

浙江杭州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增宝对记者介绍说,“网上纠纷网上解”是杭州互联网法院的常态,特别是面对涉网知识产权案件的高频率与新态势,杭州互联网法院勇立潮头、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机制,办理一系列涉网知产精品案件,打造一支与时俱进的专业审判队伍,逐步形成了有互联网司法特色的“涉网知产审判品牌”。

科技赋能 推动知产审判现代化

“我来立案时,他们有专门的人对接,告诉我申请后,可以帮我注册账号线上开庭,老人出门很麻烦的,手机能开庭真是方便。”一名七旬老人在使用杭州互联网法院诉讼平台后如是说。

杭州互联网法院诉讼平台以“低成本”“高效率”为特点,实现“案件全生命周期在线审理”。据统计,涉网知识产权案件平均开庭时间仅51分钟,在线庭审率98.2%、电子送达成功率92.9%。

知识产权案件诉讼一直以来存在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杭州互联网法院六年来探索出异步审理模式、电子证据司法区块链平台等创新成果,在网络知识产权案件审判中大放异彩。

杭州互联网法院首创的异步审理模式,运用“时间差”实现在线审理模式不断升级。六年多的时间里,异步审理模式为包括直播带货主播、涉外当事人等多种时间难以协调的当事人提供24小时“不打烊”审理模式。

面对电子证据取证难、认定难,杭州互联网法院首创电子证据司法区块链平台,实现电子数据的全流程记录、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促进知识产权案件审理逐渐从“事实审”转向“法律审”。

中国网络作家村也上链了司法区块链平台,上链作品总产值达2.9亿元,侵权纠纷发生率较同期下降16.5%。有作家反馈说:“以前不是不想维权,而是时间成本高,对法律知识也不是特别了解,现在有了司法区块链,写好的内容直接上链确权,就可以足不出户‘一键维权’。”

在推动科技与司法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杭州互联网法院逐步构建起互联网诉讼规则体系,推进知产审判体系现代化建设,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正、高效、便捷、普惠的互联网司法新模式带来的变化。

法护营商 构建创新发展优生态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版权的价值迭代增长。

杭州互联网法院通过审理“智能机器人直播案”“5G云游戏案”“NFT数字作品案”等一系列涉数字版权相关案件,为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数字治理水平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杭州互联网法院监督与支持平台自治,引导新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如在“算法推荐案”中提出了分类认定的方式,在“微信小程序案”中明确小程序服务提供者不适用“通知—删除”规则,促进网络平台高质量、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杭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第二庭庭长沙丽告诉记者:“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兼顾及时性和稳妥性,像一些热门歌曲、热门影视作品的侵权案件,权利作品的热度和影响力是有时效性的,需要通过禁令的形式,制止侵权影响扩大。”

为此,杭州互联网法院聚焦网络平台知识产权多发问题、重视商业维权现象,建立诉源治理、简案快办、难案精审制度,确立判赔标准,发挥示范性判决作用,促进大量纠纷在前端化解。

2020年杭州互联网法院设立全国首个跨境贸易法庭,并上线跨境贸易司法解纷平台,探索构建集调解、仲裁和诉讼为一体的新型国际商事多元纠纷化解机制。

在涉知名游戏公司韩国株式会社传奇IP案件中,杭州互联网法院首次通过诉讼平台对域外被告进行有效送达,为通过互联网方式解决涉外诉讼主体身份认证问题提供了实践样本。

与时俱进 打造最前沿审判队伍

今年4月,杭州互联网法院就首例涉“虚拟数字人”侵权案作出一审判决。

承办此案的是杭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第二庭法官张翀,她在审理前并不十分了解该案所涉及的元宇宙、虚拟数字人等相关知识。办理全新领域的案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张翀前往高新科技企业了解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大量查阅相关前沿领域研究类资料,最终厘清了虚拟数字人本体、运营主体等的权利聚合形态。

“互联网技术会带来各种前沿法律问题,要求互联网法院的法官不能只是会办案的法官,更是要能够跨学科学习、深入型研究的法官。”沙丽说。

六年来,杭州互联网法院致力于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紧跟互联网发展潮流的人才队伍。通过深入开展繁简分流改革,加大对于新颖、疑难复杂案件的精细化审判力度,进一步提高审判质效,确保审判力量配置的“精细化”;加强对新法律、新领域、新业态、新技术的学习培训,确保业务学习“常态化”;多次承担或参与国家级前沿课题研究并取得成果,确保调研成果“前沿化”。

下一步,杭州互联网法院将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谋划未来发展,努力打造互联网司法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和国际网络纠纷解决“优选地”。(记者王春,通讯员吴攸、卢忆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