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而种业创新离不开司法保护的支持。11月15日下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该院建院以来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记者从会上获悉,该院先后建立专家委员会、成立种业案件专审组,并审结一批典型案件,不断提高种业司法保护水平。
作为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管辖北京市辖区内的涉种业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并专属管辖全国范围内涉种业知识产权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自2014年建院以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受理涉种业知产案件中,包括植物新品种授权、确权行政案件,也包括植物新品种权属、侵权、技术秘密民事案件,品种类型涉及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品种,辣椒、大白菜等蔬菜品种以及西瓜、凤梨、草莓等水果品种。此外,该院还受理了涉及动物品种技术秘密、真菌品种侵权、核苷酸序列专利授权等民事、行政案件。
在“强硕68”玉米新品种权无效行政纠纷案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明确“为委托制种目的交付繁殖材料并约定回购”不属于销售行为,为育种者在研发过程中委托制种后申请品种权提供有力保障;在侵害“玛索”辣椒新品种权纠纷案中,法院明确了DNA指纹鉴定与DUS测试在种业案件中的适用规则;在“红羽蛋鸡”品种技术秘密案中,法院认定原告主张的技术秘密已被在先专利和文章公开,不再构成技术秘密,引导种业企业早期知识产权布局合理化。近年来,该院审结的案件先后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等。
为提升种业案件审理质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积极探索多种工作机制。近年来,该院成立由两院院士组成的创新保护专家委员会,发挥院士专家的导航引领作用,其中三名院士分别为油菜遗传育种学、水稻分子遗传学、农业信息化等农业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同时,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不断推动技术调查官参与种业案件事实查明工作,配合专家陪审员、专家辅助人等多方位辅助体系,确保案件审理专业化。此外,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于今年9月成立种业案件专审组。今年新收的10件涉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案件,通过前端识别确认后,均认定为高价值案件,纳入种业专审组绿色通道重点审理,精审快办。
立足审判工作,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延伸司法职能,设立种业巡回审判庭及普法驿站,服务保障首都中心工作。综合考察北京市种业产业布局及发展情况,该院在平谷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域设立种业巡回审判庭,并与平谷区人民法院联合设立“普法驿站”。今年,院领导多次率队实地调研,并选派优秀法官开展座谈交流、普法宣传、培训授课等工作,发布《涉平谷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及风险应对手册》,满足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
“我院将继续加强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着力服务打造种业之都、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的种业振兴北京方案,为促进国家种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杜长辉表示。(记者 徐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