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在川渝法院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之际,1月21日,四川高院民三庭庭长王晓向记者介绍了四川法院服务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成渝两地共建“创新型双城经济圈”的经验做法。
王晓说,知识产权保护事关高质量发展基础和全局。四川法院围绕“实质化运行、优质化提升”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培优增效,持续推动川渝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一体化发展,构建“知识产权双城保护圈”。
做精主业,提高审判质量效率。立足审判主责主业,依法审理“攀钢钒钛”发明专利案、“金蝶”商标案、“金口碑”刷单炒信案、NFT著作权案、“依顿猕猴桃”植物新品种案等一批标志性案件。其中,涉“蜜胺”技术秘密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青花椒”案两次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敢于创新,深化审判机制改革。发布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和典型案例,在成都、眉山等地设立“天府粮仓”司法保护示范基地,服务保障乡村振兴。聚焦四川省名优白酒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形成“1+4”调研成果,为建设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成都知识产权法庭探索“知识产权案件快速审判机制”,被国务院作为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攀枝花、乐山、遂宁等地法院聚焦钒钛、晶硅光伏、锂电等产业出台实施意见,为四川省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凝聚合力,健全协同保护体系。四川高院与重庆高院建立川渝知识产权案件会商研讨、保全合作、法律适用等7项司法协作机制。连续五年联合发布司法保护白皮书及典型案例;联合举办两届“川渝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共谋破解“专精特新”案件举证难、审理难壁垒;联合出台《关于确定KTV经营者侵害音像作品著作权案件赔偿数额的法官会议纪要》,统一两地类案裁判规则,被写入《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1年)》。两地高院、检察院联合举办川渝法检系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业务培训班,合力形成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记者 蒋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