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6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彭金辉,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饶权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共同为中心揭牌。

彭金辉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更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要加快构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知识体系,努力打造专业智库,建设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饶权表示,理论研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成立,对于更好凝聚核心优势、团结全国学术力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团队用好中心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理论和人才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徐文华致辞,副所长安德明主持开幕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黄永林、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分别作主旨演讲。会议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数字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个专题论坛,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与会学者认为,自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一大批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承’载经验,‘前’瞻未来,‘启‘迪思想,‘后’继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心副主任意娜在闭幕式总结发言中表示,让我们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携手并肩,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协办。(记者 靳铃涵)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