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近年来,安徽宿州灵璧县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抓住文旅融合的发展契机,不断强化“以保护促传承、以传承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创新保护机制,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走出了一条彰显灵璧特色的文化传承发展之路。

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非遗工作保障措施。结合《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出台《灵璧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灵璧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促进非遗保护和保存工作,加快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法治化进程。在灵璧县文化馆设立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灵璧县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示,定期举办非遗培训班,培养新的传承人。在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将灵璧磬石雕刻、灵璧钟馗画、传统戏剧泗州戏、灵璧剪纸钟馗等项目纳入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展示,让青少年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激发保护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坚持分类施策,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坚持“外引内育”的方针,着力打造高素质传承队伍。成功申报获批确立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县级代表人252人。开展非遗传承人技艺传承采录工作,完成省级项目“灵璧琴书”著名传承人高小眼琴书表演的采录工程,以音像形式全方位记录高小眼的从艺经历和艺术成就。加大对基层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每年举办2期非遗保护工作者培训。

注重项目挖掘,健全非遗项目门类。深入20个乡镇(开发区)调研走访,广泛搜集非遗线索,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完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一项一人一档的数据库建设,启动“灵璧非遗”纪录片和“灵璧非遗校园读本”视频制作和编制工作。自2004年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8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7个,县级非遗保护项目93个。将非遗宣传纳入“送戏进万村”活动,通过对传统非遗进行编排创作,并组织艺术团成员参与训练表演,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营造全民尊重、热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做好结合文章,拓展非遗保护宣传。结合基层群众需求,积极开展曲艺展演、民俗展演、群众文艺展演、乡村春晚等活动,通过自编自演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重点围绕泗州戏、唢呐、琴书、大鼓等四个非遗项目,开展非遗“进广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景区”等五进活动,创新开展“纳凉文化进广场”活动,举办灵璧县戏曲曲艺大赛,挖掘非遗人才,有效激发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热情。同时,围绕校园德育教育,组织开展菠林喇叭、灵璧大鼓、钟馗画、磬石雕刻、钟馗剪纸等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不断增进中小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利用传统节假日,组织非遗传承人到景区展示展演,让“非遗”文化走进百姓视野。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等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宣传,组织县泗州戏剧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县20个乡镇(开发区)巡演,营造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通过在奇石文化园开设琴书、大鼓“周末书场”和民俗展演、皮影戏等活动,不断扩大文化传播和社会影响力,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景区旅游新亮点。(朱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