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甘肃定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激荡奔流的洮河、渭水,广袤深厚的岷山、陇川,不仅孕育了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灿烂的史前文化,也传承着汉唐古风,使定西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创造了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截至目前,定西市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遗产名录1项(岷县花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49项、代表性传承人63名,市级代表性项目名录351项、代表性传承人352名。

为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传承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笔者认为定西市应该以农耕文化为基础,注重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现时性、完整性,优先抢救保护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且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应该维护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保持农耕文化独特性,进一步提升定西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一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保护优先,文化生态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原则;坚持抢救第一,进行活态传承和培养后继传人相结合原则;坚持合理利用,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和发展文旅相结合原则;坚持传承发展,加大民间文化保护与非遗保护创新发展相结合原则。二要重点保护“三带六区一基地”,“三带”即沿洮河、渭河、战国秦长城遗址,“六区”即民间文学抢救保护整理区、传统手工技艺创新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传统戏剧展演区、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区、传统美术展示区和历史文化恢复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体验基地。对处于濒危的花儿、皮影戏和巴当舞等民间音乐、传统戏剧和民间文学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主要采取抢救性保护方式,一旦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后难以恢复;对洮砚制作技艺、铜铝铸造、银饰加工、剪纸、中医秘方等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中医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对马家窑遗址、威远楼、灞陵桥、汪氏家族墓地、榜罗镇会议旧址、贵清山旅游景区、遮阳山旅游景区和渭河源景区等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及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开展保护区文化生态空间格局、保护区文化生态系统、非遗传承人与其传承的项目和依托环境的整体性保护。

总之,要通过完善保护措施和开展保护工作,加强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以唤起民众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实现全面构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注重守正创新,形成“非遗+”的思维,推动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形成政府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全面建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高质量发展。(胡建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