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我们已完成县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收集到民间文学、美术、手工艺、乐器、舞蹈、传统医药等15个门类,项目资源线索1532条,文字资料30余万字,分门别类建档入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数据。”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韦学芳说。

  据了解,该县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党委、政府工作职责。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先后建立“苗族蜡染传承基地”“苗族银饰制作传承基地”“苗族竹编生产性保护基地”等20个非遗工作平台。其中,自治区非遗传承示范基地有2个。与广西传统工艺孵化中心合作,通过在电视台开设非遗文化专栏,开展民间节庆文化、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增强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发挥坡会理事会、芦笙协会、苗歌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积极性,培养骨干力量。目前,该县培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95个,其中,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30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7人。

  同时,实施民族歌曲创作推介、民族舞蹈创作推介、民族坡节文化推介、民族服饰推介等“民族文化十大工程”。利用“苗族系列坡会群”“金秋烧鱼季”“芦笙打同年”等非遗文化节日,采取“非遗+旅游”模式,打造非遗文化旅游品牌。

  截至目前,该县出版了《融水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集》《融水苗族》《广西融水苗族民间芦笙曲集》《融水百节》《融水苗族风情与传说》等书籍;创作了《唱支苗歌给你听》《我跟阿咪去踩堂》等歌曲专辑;再版《中国民间文学.广西卷融水县三套集成(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及《苗族风情》一万册。同时,该县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138个国家级春节文化活动特色地区之一,苗族文化(融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先后被命名为“广西山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中国最具民族特色节庆”“中国百节民俗之乡”,12个民族村寨获国家民委授予“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