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近年来,广西北海市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打好“持续优化顶层设计、聚焦社会经济需求、构筑全域防控体系”三套“组合拳”,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硬实力,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3年11月底,北海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52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493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64件,已提前达成广西“十四五”规划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于2.5件的目标,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有效发明专利34%,占比排全区第一。2021年,北海市市场监管局获评为“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2020-2023年,连续三年荣获广西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22年,北海市在广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工作考核中获评“A”级优秀等次;2023年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持续优化顶层设计,打造公共服务“北海样本”
创新机构建设。全国首创设置基层知识产权所,率先实现知识产权机构市、县、所三级联动全覆盖。在市级层面设立知识产权局的基础上,下设7个县(区)级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局局长由同级市场监管局局长兼任;同时设置17个基层知识产权所,知识产权所所长由同级市场监管所所长兼任,推动知识产权服务和监管工作更深入基层。
创新联动机制。打造广西首家知识产权仲裁院(知识产权调解中心),实现知识产权维权、仲裁、调解一体化,做好多部门联动与配合,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升纠纷调解速度。2021-2023年,北海知识产权仲裁院办理知识产权类仲裁案件150件。
创新服务载体。成立北海市知识产权和质量服务中心,该中心为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一类正科级事业单位,形成了集商标、品牌、专利、维权援助、质量服务的全方位、多功能五位一体化运作服务平台,为企业与群众提供商标业务申请、专利业务咨询、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政策宣传、业务培训等便利服务。2020年-2022年,中心连续三年荣获“广西维权援助先进集体”称号。
聚焦经济社会需求,跑出惠民助企“北海速度”
推进“知产”变“资产”。强化“政企银保服”联动,引流金融活水破解“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资金难题。靠前服务,开展“入园惠企”“知识产权服务直通车”等活动,为企业与银行牵线搭桥,指导企业办理广西首笔“桂惠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广西首笔“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质押”贷款,助力企业“知产”变“资产”,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转化效率。2019年-2023年,已帮助近60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权融资达6.63亿元。
激发地方特色产业活力。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北海受理窗口,推行“党建+窗口”服务模式,在商标一窗通办的基础上,打造“专注、热情、高效、便捷”的窗口品牌,实现窗口管理规范化、流程标准化、服务优质化,进一步提升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满意度,窗口累计受理商标1550件。组建专业帮扶队伍,推动创新创业活力向农村延伸,帮助经营主体注册商标、培育品牌,实现全市“一村一品”全覆盖目标,目前已免费为79个脱贫村培育商标143件。围绕极具北海地方特色的食品、珍珠、旅游产业,主动为企业提供商标查询、设计、注册申请等服务,指导本土多家企业成功申报“合浦南珠”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助力600多种商品成功提交商标注册申请,有效促进地方特色品牌建设。
构筑全域防控体系,突显风险防控“北海特色”
撑起打击侵权假冒“保护伞”。在全市设立7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推行快速受理、快速审理、快速回应模式。通过开展商标代理机构专项整治等举措,引导商标申请人树立“按需申请、真实使用、合理保护”的商标注册意识,有效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北海市特殊标志案和地标案数量均排名广西第一,侵犯“合浦大月饼”地理标志专用权案件被评为2022年广西地理标志十大典型案例,北海“一种多功能课桌专利侵权案”在广西相关工作会议上作为经验发言。2019年至今,共查处侵权假冒案件546起,查处知识产权案件74件。
筑牢海外风险防控“金钟罩”。在广西率先建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体系,打造广西首个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组建广西首个海外维权援助专家库,为企业提供预警分析、风险评估、维权援助、调解和仲裁等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工作走在广西前列,相关保护案例被评为“2023年广西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优秀案例”。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下一步,北海市将围绕六大产业集群,奋力筑起保护最严、创造最活、生态最优的知识产权发展新高地,建设知识产权运用成效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支持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知识产权综合实力领先、优势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强市,为打造“品质北海、魅力北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知识产权力量。(谢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