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欢快的舞蹈跳出多彩非遗之韵,优美的歌声唱响多彩民族之音。6月26日至27日,一连两天两场集非遗展演、技艺展示、美食文化、文创产品展销等于一体的2021“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专场活动,在黔西市金街广场举行,受到市民和游客的欢迎。

  黔西地处乌蒙高原东部的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素有“水西门户、贵筑藩屏,黔中腹地、省府咽喉”之称,享有“中国杜鹃花都”美誉,历史文化沉淀厚重、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展演节目极尽非遗之美。活动现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项目《反排木鼓舞》《阿妹戚托》《苗族飞歌》《锦鸡舞》;省级非遗项目《斗角》、黔西文琴戏《文琴联唱》等经典节目轮番上演,让现场高潮迭起,观众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

  技艺展示传递非遗之魅。活动中,主办方还邀请了非遗传承人为大家现场制作手工艺品及美食,如苗族刺绣、苗族蜡染、黔西民间剪纸工艺、黔西农民画、彝族月琴制作工艺及糍粑包豆腐等,让观众深度体验了贵州非遗带来的无限魅力。

  黔西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李昌学介绍说,黔西历史悠久,据境内“黔西观音洞遗址”出土文物考证,黔西是中国南方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属旧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业界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之说。这里既有凝聚着明代彝族女杰奢香夫人历史功绩的“龙场九驿”古驿道,又有寄托明代大儒王阳明“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哲学思想的古象祠,还是中国红色政权早期传播根据地。

  丰富的历史文化衍生了丰富的非遗资源。据了解,黔西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6项,其中省级名录9项,毕节市市级名录20项,黔西市名录37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63人,其中省级4人,市级1人,县级58人。

  “黔西市向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李昌学介绍说,近年来黔西市按照“文旅融合”和“非遗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发展思路,从“看非遗、玩非遗、吃非遗、住非遗、购非遗”角度,在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大时间节点,开发打造“非遗+红色游”线路和基地,组织开展团体性的“非遗+红色体验”活动,培育旅游新业态,打造旅游产业全新“增长极”,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了人民、保护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记者 赵相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