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首批认定的唯一西部地区地级市……”近年来,四川绵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以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为引领,一体推进高质量创造、高水平保护、高效能运用,推动全市知识产权事业量质齐升。截至目前,全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分别达31.1件、11件,商标有效注册量7.2万件、版权登记7.9万件,均居全省第2位。
强化供给 建好知识产权“蓄水池”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市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建好知识产权“蓄水池”,不断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
近年来,绵阳市先后推动出台《绵阳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意见》《绵阳市知识产权“十四五”保护和运用规划》等系列政策措施,描绘全景蓝图;制定《绵阳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将知识产权内容纳入“科创十条”,2023年兑现省、市级知识产权资金1904万余元;出台《绵阳市加快集聚创新人才十条政策措施(暂行)》,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同时,绵阳市发挥科技资源富集优势,探索实施“云上两城”“科技助理”等改革创新举措,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联合攻关,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获得国省专利奖65项、居全省第2位,年均专利申请超万件。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员介绍,“我们高标准建设了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每年设立1000万元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引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机构208家,累计孵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38家、居全省第2位。”
筑牢屏障 织密知识产权“防护网”
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6年起,绵阳高新区检察院集中受理绵阳市辖区内的所有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随后成立了“绵州·吾为之”知识产权保护团队。经过8年的摸索,团队总结出了知识产权保护以司法办案为核心,进行设点保护、送法上门、科技赋能、协作保护的“一核四翼”模式。
为完善保护体系,绵阳市还成立了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绵阳分中心,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31个、巡回法庭4个;设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建立维权援助专家库,走访企业200余家,开展“蓝天”“铁拳”“剑网”等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累计查处案件970件。
目前,绵阳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市知识产权局相关人员介绍说,“从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到日渐加强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力度,再到尽全力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更多人看到了我们保护知识产权的信心和决心。”
加速聚集 打造知识产权“聚宝盆”
位于经开区虹科公司的产品“王者熊猫”玻璃高铝盖板玻璃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二、国内第一,作为行业“单项冠军”,是绵阳市推动企业加快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生动实践。
为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绵阳市组织知识产权基础较好、运用效益较高的企业申报省知识产权强企培育企业,其中长虹集团、九洲集团、富临精工等8家企业成功入选全省强企培育企业。组织企业参评国省专利奖,长虹电器、富临精工、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的4项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绵阳市8项专利技术获奖,其中,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的一种带引射功能的暂冲式超声速风洞控制方法获特等奖。
此外,绵阳市设立川渝首家科技银行,创新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贷款模式,累计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6.5亿元。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建好用好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连续两年“翻番”式增长……
一系列举措,为知识产权产业化提供了沃土,如今的绵阳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和高新企业集聚的“聚宝盆”。截至目前,绵阳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9万,人才资源总量超80万,8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扎根绵阳开拓创新,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优势不断壮大,新型显示、核医疗、机器人、无人机、激光、空天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记者 郑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