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日前,山东烟台市市场监管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2022年各项工作,部署了2023年主要任务。来自会场的一组数据:2022年,烟台建成15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制修订19项ISO或IEC等国际标准,2款一类创新药、2款二类创新药、4款三类医疗器械研发落地……今年,烟台市将聚力质量品牌、知识产权、标准化建设、生物医药四大领域开展服务行动,构建统一“大市场”格局。
“去年,烟台市市场监管局深入推动‘党建+标准’工程,大力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省内首创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境)办新模式,在优化环境中作出了市场监管贡献。”烟台市市场监管局局长谭克良表示。去年以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深入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成效明显被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力服务经济发展,新增6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包揽省专利奖两项特别奖,获得中国专利奖一金一银及六项优秀奖,获奖质量位居全省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位列全省第1名。全省率先开展标准化城市创建,制修订994项国家标准、908项行业标准、495项省地方标准。着力激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活力,启动中科环渤海高研院与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获批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全市首次使用M0土地出让权,创新推动“四证齐发”新举措,牟平蓝色药谷生命岛一期实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仅用半年时间即封顶并通过主体验收;推动创新药快速上市、加速审批,举办产才、投融资等11个专业分会,全年累计新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523.21亿元。全力守牢一排底线,加强全链条全过程监管,全年办理11481起案件,罚没款7153万余元,同比增长59.2%。
增强发展动力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重点是在于“放”,然而,如何“放”“放”到什么程度,烟台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今年,烟台市将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程,做到管得更好,放得更活。”谭克良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烟台将在抓改革提效率上下功夫。今年烟台市将推广“标签式”监管和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编制“综合监管一件事”清单,加快构建权责明确、科学高效、公正透明的综合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100%全覆盖、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应用率100%。建设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许可证联展联用系统,实现“一照关联”“一码通行”,开展企业年报率和政务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力保政务服务评价处于第一档次。推动地方特色美食放心消费一条街、朝阳街和所城里价格诚信商业示范街区、“零假货”化妆品集中交易市场等促消费措施落地落实,大力推介第二届“鲜美烟台好礼”,巩固深化放心消费全域创建,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质量提升行动,离不开品牌建设。今年,烟台市将深耕产业主战场,全力开展“四大服务行动”。
——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深化葡萄酒“登峰”和汽车零部件“领航”行动,建立产品、企业、产业、区域、城市品牌五级培育体系,全力扩容“好品山东”品牌库。优化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质量技术基础能力指数等质量评价体系指数分析,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推动质量文化与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城市文化有机结合,叫响中国鲁菜之都、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等城市质量品牌。
——知识产权全链条发展行动。争创验收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力争全市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6.79件,上线运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运营平台,建成生物医药产业等6个重点产业运营中心。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专利侵权行政裁决与专利确权程序联动、专利侵权行政裁决与司法衔接等一系列工作机制。
——标准化城市建设行动。开展市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创建,加快6个省级、4个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争取更多省级、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落户烟台。发挥标准化资助激励作用,力争更多领域的国际、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烟台,加强中国标准推广使用,提升烟台标准话语权,打造竞争新优势。
——生物医药产业突破行动。全力深化“链长制”引领,推动牟平区蓝色药谷生命岛片区、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片区、黄渤海新区国际生物药谷片区、莱阳市绿色高端原料药产业转化基地片区四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片区建设。力争全年引进标志性项目15个以上,狠抓36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建成项目15个以上,打造全链条要素融合的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监管的重要目标。今年,烟台市将发挥“山东食链”作用,探索打造从生肉源头到肉品加工、销售、餐饮各环节,全链条标准规范的运营模式。药品安全方面,大力开展疫苗质量监管、零售药店符合性检查、医疗机构合规性检查等专项整治行动,探索在毓璜顶医院打造“规范化药房”样本,年内在全市打造10-12个典型,示范带动全市药品质量整体提升。聚焦市场领域安全,严防严控,守牢重点工业产品防线,提升特种设备监管质效。锻造市监铁军队伍,深化推进党的建设全面过硬。探索创新“党建提质+业务提效”等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持续推进个私党建“两员一站”达标建设和“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深入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基层所建设,打造50个标准化规范化所。(记者逄苗,通讯员孙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