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全国十粒种,一粒自北京。3月30日,记者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去年全国植物新品种授权3218件,其中北京市获得授权366件,占11%,稳稳站在全国前列。

  位于农大南路中国农科院院内的大北农生物技术实验室中,科研人员正在开展课题攻关。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不是件容易事,大北农创种科技副总裁李军民透露,近十年来,他们在农作物种业累计研发投入17亿元,育种科研人员300余人,其中硕士及博士以上学历占比高达40%。“截至2021年底,我们拥有国内发明专利99件、国际发明专利PCT37件,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56项,选育国审品种160多个。”李军民介绍,持续不断的高研发投入,为大北农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发优势筑牢根基,大豆在生物育种“卡脖子”难题攻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玉米培育了200多个生物新品种。

  北京聚集了全国最多最强的国家级种业研发机构、高端种业创新人才和种业领军企业,种业研发实力强大。据北京市种子管理站数据显示,在京研发的植物新品种每年获得国家新品授权的数量超过300件,玉米、蔬菜新品种培育数量均占全国10%以上。“植物新品种权授权量的不断增加,体现了科研育种单位知识产权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反映出北京种业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北京市种子管理站行业管理科郭慧杰说,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耗时长、耗资大、专业性极强,“可以说新品种的层出不穷是科研实力的一种象征。”

  纵观近十年北京各科研院所及育种企业审定品种数量,有一个喜人的变化。“以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近10年来,企业的科研实力也有了大幅提升。”郭慧杰说,在2012年,来自科研院所的审定品种数量占52%,来自企业的仅占48%。这一数据如今已有很大变化,2020年,来自科研院所的审定品种数量占比降至25%,企业占比上升至75%。“更多企业开展科研育种,对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郭慧杰说。

  为进一步激发种业创新特别是农作物育种原始创新,保障北京现代种业健康发展,《北京市种子条例》即将在4月1日起施行,“强化种子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高育种基础创新能力”“将植物新品种权、育种方法发明专利权等育种领域知识产权纳入全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内容被写进文本。未来,北京将在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研发、产学研用结合等方向全面发力,蹄疾步稳地迈向“种业之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