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预警专刊周刊


新闻热搜词

通知公告:

文章标题

深秋的北京,色彩斑斓,又到了层林尽染的最美时节。在各大公园和街巷,菊花竞相绽放,不仅扮靓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更展示了北京花卉培育与创新研发的新成就,为首都花园城市建设添彩。

在今年的北京菊花文化节上,多个新品菊花一亮相便成“爆款”,一株大立菊开花数竟能达到千朵之多。

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截至目前,北京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花卉新品种超过500个,花卉集成关键技术400余项,特别是集中开展菊花、月季、百合、花坛花境等八大类育种研发工作。

嫁接技术 种出双色大立菊

近日,记者来到天坛公园,1万余盆中国传统菊花正在祈年殿景区院落内绽放,扮靓北京菊花文化节。本次菊展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均是往年之最。

在宏伟古建的衬托下,姿态各异的菊花绚丽怒放,有的淡雅秀丽,有的色彩艳丽,团团簇簇,十分耀眼。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区中间体型硕大、造型别致的嫁接大立菊,密密匝匝的花朵组成了一把漂亮的大“花伞”,给游客带来“满树繁花”的视觉震撼。

“大立菊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艺菊栽培形式,也是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种。”天坛公园花卉中心菊花班班长尹家鹏介绍说,天坛公园在60余年菊花栽培中保持了大立菊原本独株的栽培技术。今年首次应用大立菊多品种嫁接新技术,展出双色大立菊,让天坛菊花的“老粉”们眼前一亮。

嫁接大立菊技能既可体现栽培技术和嫁接技术,也能体现裱扎工艺和审美造型。尹家鹏介绍,品种菊“国华雨晴”的花朵是粉红色的、“圣光华宝”呈现亮黄色,把这两种菊花嫁接到同一株黄蒿上,就形成了双色大立菊。同时,通过劈接、绑扎、摘心等技术,实现单株大立菊开花数达到千朵之多,以布列整齐、花团锦簇、富丽堂皇的身姿雄踞各类艺菊之首。大立菊的造型架也是天坛公园自主创新设计的,曾荣获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技术革新奖,并已成功获取专利。

不仅是菊花栽培中运用到了新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北京园林绿化建设中,如中山公园应用花期调控技术,在国庆假期展出春季花卉,让市民游客“秋赏春花”、反季观景;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的标准化种苗生产体系技术,可提升花卉种苗生产效率,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统计,北京以节能高效为核心研发的配套新技术、新应用已突破400项,为首都花园城市建设注入新活力。

集中开展 八大类育种研发

今年国庆,75个花卉新品种在长安街立体花坛中首次亮相,礼赞75周年华诞。

其中,花木小菊“猫眼”一经推出就受到广泛关注。其花心颜色与整个花朵不同,有一个深色的圆环,有点类似猫的眼睛,花型紧凑,为国庆假期增添喜庆氛围。另外,还有长寿花、蝴蝶兰等适合家庭或办公室栽植的花卉新品种;以及从国外引进的双腺藤“桑巴舞大花”,花朵颜色从春到夏越来越艳丽,惹人喜爱。

北青报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十余年来,北京市共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已经超过500个。之所以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除了北京花卉科技资源优势明显外,更离不开政府的科学谋划、引导与扶持。

市园林绿化局产业发展处高级工程师李美霞介绍,过去,我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花卉新品种,曾长期依赖进口。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2006年开始,充分利用首都科技优势,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2010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北京花卉育种研发专家顾问组,成立育种研发创新团队及配套的创新示范基地,集中开展月季、菊花、百合、花坛花境等八大类育种研发工作。

“每个研发团队设置1名负责人,由2至3名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团队,同时与创新示范基地合作,使科研与生产、市场紧密结合。”李美霞说,相比于国外品种,北京育种研发团队选育的花卉品种更“服水土”“接地气”,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菊花新品 培育就像“开盲盒”

深秋时节,正是北海公园菊花班班长刘宁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公园西北角,有一处并不起眼的苗圃,五六百盆新品种菊花正值盛花期,刘宁正忙着观察筛选,分析各品种的优缺点,在花色、花期、株形及抗性等方面是否有很好的突破。“明年将迎来北海公园向公众开放一百周年,我们计划集中展出一百盆公园自主培育的菊花新品种,为开放百年纪念献礼。”

“80后”养菊人刘宁是北海公园标本菊养殖技法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她从事养菊工作已整整20年,亲手培育了百余个菊花新品种。“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粒完全一样的种子。可以说,每一株杂交产生的菊花都是一个新品种,但要想保留下来,还需经受时间的考验,要让绝大多数人认为它美。”刘宁一边说着,一边带领记者在地里看花。

“你看,这株菊花通体雪白,带给人洁白无瑕的美感。”刘宁伸出右手,轻轻托起又细又长的花瓣,就像吸管一样。“仔细看,每片花瓣的顶部还带有一个小弯钩,这是内敛而不张扬的美。盛放的时候,花朵直径能达到25厘米,非常大气。最重要的是,它的自然花期能比一般菊花提前一周多,10月下旬就能盛放,特别适合在菊展时展出,这是我们今年重点培养的一个新品种菊花。”

培育新品种,主要靠有性繁殖。选取父本和母本,通过授粉杂交产生新的子代。但有时候,菊花自身也会“变异”,刘宁就有过一次这样神奇的经历。她说,北海公园有一种名叫“太液锦莲”的菊花,喜欢大水大肥,但不能积水。养护时,轻易不要浇水,看到土壤特别干旱了,叶子都已打蔫儿了,再去浇一次透水,同时铺上一层纯鸡粪。

“渴到极致再喝,饿到极致再吃,就要让它体验这种极致巅峰的感觉。”刘宁说,“不过,可能是我刺激得太猛了,有一年,我发现它原本开粉色的花,突然变成橘色了。但是,除了颜色,其他性状都没有改变,该有毛刺的地方还有,叶片、株型、株高都一样。后来老师傅跟我说,这是变异了,我培育出了一个新品种。”

在刘宁眼中,培育新品种菊花就像“开盲盒”。把种子播撒到土里,春天发芽、夏季生长,“任凭春花烂漫、夏花迷人,成百上千盆菊花苗始终是绿油油的一片。经过漫长的期待,等到秋日万物凋零之时,唯有菊花独放。这是它们第一次展示自己的样子,花型不同、颜色各异,有的好看、有的不好看,处处带给人惊喜。”

菊花有三十大花型,每种花型都有独特的美感。许多游客喜欢球型菊花,圆润的姿态带给人视觉上的震撼,带来一瞬间视觉冲击的美。刘宁更喜欢飞舞型、勾环型、卷散型菊花,因为这些花型“是让人一眼看不透的”。从花苞、初开到盛放,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姿态,带给人持续的美,这也是菊花的魅力所在。

“80后”的刘宁如今已经是团队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其他同事都是“90后”。这么年轻的队伍,在全国菊艺界也非常罕见。刘宁希望团队成员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并传承养菊技艺,确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观赏体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及概念,建议先行浏览引导篇,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家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如果您了解知识产权,请直接进入国别环境指南页面。本指南包含权利获取及救济两部分,所涉国家地区及内容逐步完善中。介绍内容仅供参考,以各国家地区主管机构官方解释为准。

请输入所需国家或地区:

快速查询: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微信订阅号